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

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 专业建设』   『加入时间』:2007/11/30 09:33:39 『访问量』:  相关新闻
湘农大[2006]150号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为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决定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进一步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制)订要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紧紧围绕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充分调查研究,深入交流讨论和认真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完成。其基本原则和要求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一)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的“三个面向”和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起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
(三)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尊重学生成才规律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基本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应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与拓宽面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人文科学素养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基础,拓宽面向,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控制课内总学时,增加选修课程比例,积极构建第二课堂,大力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二)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整体优化原则。正确处理好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间的知识整合与衔接;打破课程间的学科专业壁垒,加强课程体系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和综合;努力开设新课程,办出专业特色。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丰富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途径。
(三)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保证国家对不同层次,不同科类大学生提出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前提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四)坚持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课程体系的构成与学时学分分布
(一)课程体系的构成
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与实践教学环节构筑起“六大平台课程”体系,综合素质课程(公共选修课)贯穿整个教学计划。
1.“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是向学生传授与未来工作有关的、自然和社会领域的、带有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它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和大学科门类必修的数、理、化等基础课程等。
2.“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按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相近相关专业打通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它与公共基础课一起为学生构筑学习专业知识而必须掌握的、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专业主干(方向)平台课程”是提供与学生未来职业有密切关系的知识技能的课程,或为加深某专业方向或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组。它分为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实验课三大类。
4.“专业选修平台课程”是体现专业内涵和特色的课程,进一步扩充和强化学生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
5.“公共选修平台课程”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
6.“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环节。
(二)学时学分分布
1.学时安排。课内总学时,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课内周学时低年级控制在30学时左右,高年级控制在24学时左右。其中公共基础课比例约为40%,学科专业基础课比例约为25%,专业主干课约占10%,专业选修课约占10%,公共选修课约占15%。
2.学分计算:理论课每18学时计1个学分;单独开设的实验课每25学时计1个学分,体育课、部分艺术欣赏类课程每30学时计1个学分;集中安排的实践环节每1周计1个学分,社会调查每2周计1个学分。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四年不断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课内学时及课外学时(结合社会实践)两部分组成,作为公共课,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学年,同时开设公选课,社会实践不断线。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加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安排参照表1执行。
表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安排

课 程 名 称
总学时
课内
课外
学分
开课学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
48
44
4
3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2
32
 
2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
48
44
4
3
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96
72
24
6
4

    面向本科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32学时,计2学分,作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中的必选课。面向文科专业学生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全校性公共选修课,32学时,计2学分。
4.外语教育实现四年不断线。大学外语以公共课形式全校统一组织。各专业在学科基础课及专业课中有选择地开设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课程,做到外语教学贯通本科教育全程。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双语授课课程比例应≥10%,鼓励有条件的专业积极开设双语教学课程。
5.体育教育实现四年不断线。体育必修课可共计4个学分,平均分配在1~2年级的4个学期。三、四年级学生可选修公共选修课中的体育课程,获得相应的任选课学分。
6.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实现四年不断线,前两学年以公共基础课形式统一组织。三、四年级学生可选修公共选修课中的相应课程获得相应的任选课学分。
7. 实践教学实现四年不断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按照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原则,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使学生既得到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又得到综合创新能力的训练。
8.素质教育实现四年不断线。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四年不断线。学校鼓励各学院开设丰富多样、内容新颖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每门课原则上控制在30-40学时,力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文科类专业学生至少选6个学分自然科学学分,理科类专业学生至少选6个学分人文社会科学学分,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选修课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四年不断线。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由求真学术科技活动教育、求善文明道德活动教育、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和求强就业创业活动教育6个部分组成。本科学生至少获得4个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方可毕业。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
1.业务培养目标
2.业务培养要求(含学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3.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4.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5.主要专业实验
6.学制与学位
7.课程设置与学分
8.实践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9.全程教学活动安排
 
五、组织领导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制)订是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市场化的举措,也是全面推进学分制的重要保证,意义十分重大,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学分制改革的成败。因此,各院要高度重视,院长必须主持这项工作,并组织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成立专门班子(包括教学督导团成员),具体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修(制)订工作。培养方案修订稿形成后要广泛征求教师意见,集思广益,及时固化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尽可能补充、调整、更新加完善有关内容,一经正式制订出台,将作为具有指令性的约束力的教学基本文件,全校师生都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湘农院(1988)190号]
一九八八年颁发
一九九O年十月第一次修订
一九九五年六月第二次修订
二OO一年十月第三次修订
二00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修订
点击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