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在线教育”,我们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4/05/14 12:00:00   作者: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在线教育”,我们在哪里?

——网络教学建设情况汇报之二

 

在线教育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2011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发布《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在“十二五”期间将实现6000门开放课程“上网”,供社会免费共享,截至到今年3月份,已有1100多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在主流网络平台上免费公开展示,各路名校向我们的公众和学生们奉献出一场优质课程盛宴。这种人数无上限、时间无限制、地点无要求的在线教育课程搅动了大学的传统课堂,对我们的老师们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鞭策与滋养,让我们的老师们可以吸收来自名校名师的智慧,并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以适应目前信息时代开放、共享、多元“学堂”的发展趋势。

 

MOOCs建设热火朝天,重塑课堂势在必行

近年来,网易公开课、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MOOCs)、小型私人网络课程(SPOCs)、微课(MC)等以一种引人瞩目的方式,正在酝酿高等教育课程革新。以MOOCs为标志的在线教育课程改革风暴,创生了一个世界范围内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大学堂,推动了封闭学校课堂向开放共享网络课堂的历史性转变。

MOOCs,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简称,中文译为“慕课”,是主讲教师负责、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互动、邮件、考试5要素相互交织的网络教学过程。它起源于已发展多年的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换言之,视频公开课是网络课程的1.0版,MOOCs则是全新的2.0版,2012年由美国几所著名大学共同发起,现已经席卷全球数十个国家,拥有了来自世界各地220多个国家的600多万名参与学习者。目前,“中国式慕课长三角论坛”上传出信息,我国87所高校加入“东西部高校联盟”,实现优质课程在线共享,已覆盖300万在校学生。“慕课”以其开放性、透明性和易获得性的显著优势,让每位学习者能够体验名校、名师、名课的魅力,压缩了传统课程的生存空间。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一语“中国大学会沦为世界名校的实验室或辅导教室?”点破大型在线课程对高校的冲击。

为避免在新一轮在线教育浪潮中失语,国内大学正努力采取行动,除加入国际“慕课”平台、发起成立课程联盟之外,不少高校还制定了自己的在线教育发展计划。上海交大成功自主研发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已于今年4月初正式上线发布,来自两岸三地的北大、上海交大、香港科技大学、新竹交通大学等四校的10门课程首批上线。华中师范大学宣布未来3年内要将所有本科课程录制教学视频,网络课堂和混合式课堂将成为该校的常规课堂;上海交通大学提出将探索跨校联合辅修专业培养模式。据我省兄弟院校介绍,中南大学、国防科大等高校已启动慕课建设,国防科技大学于去年6月份启动“慕课”平台及10门课程建设,到年底时已有32000人课次注册学习,9000人课次参加了考试,并得到官兵们的一致好评。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说:“互联网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甚至颠覆学校知识传播的功能,模糊学校与社会,老师与学生的界限及角色。这一巨变,对学校教育,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线教育将会产生爆发式增长,中国大学发展慕课是大势所趋。以MOOCs为代表的“在线课堂”给大学教师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如果我们再不反思课堂重塑,再不从自我陶醉和自我封闭的传统课堂中走出来,很难说不会被轮为“慕课”的助教。

 

我校的在线教育现状:硬件在“线上”,教学在“线下”

我校2001年开始校园数字化建设,2007年全面普及多媒体教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省内高校的前列。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一直致力于为学校教育技术推广、普及和应用工作,近年来,我们在教育信息化环境、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及教师教育技术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等方面深入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我校的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2012年,国家启动开放课程建设后,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网络辅助教学工作,推进我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013年下学期投入近60万元,建成一套新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系统及相应的硬件环境。该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包含网络教学平台、研究型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平台、专业与课程建设展示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流媒体格式转换与点播平台等六大子系统。目前,已完成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模式功能测试工作、教学资源上传和解压工作、成功迁移学校18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及100多门校级精品课程的相关数据以及教务管理数据与教学平台数据对接工作,全面投入使用。为进一步推进新的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2013年已经开展相关技术培训14场次。

在积极推动在线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启动了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优质网络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现已有“中国茶道”等13门课程被确定为2013年度湖南农业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立项项目,“种子生物学”等50门课程确定为第一批优质网络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到去年底,我校已经建成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今年年初,正式启动网络公选课申报与立项工作,预计于下学期正式开始实施部分网络公选课教学。

然而,学校竭力建设并推动在线教育的这股“热情”并未感染到广大教师和学生。《中国茶道》以其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场景和精心的教学设计赢得了中国课程在线官方平台——“爱课程”的一席之地,而在校内上线近半年来的点击率仅为334;首批优质网络课程建设进展缓慢,未达到预期建设要求。广大教师在“在线教育”课程建设中所表现出的冷淡一方面可能是因“面对面”教学的习惯,另一方面可能是对在线课堂效果的置疑,以及对传统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矜持。其实,不论在线教育,还是传统课堂,就教学价值取向而论,都是以“学”字为根本的。

李志民主任说:“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无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还是校长、教师、学生,都应在观念上进行一次革命。”推进在线教育从表面上看是改变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随时学习,使课堂跃升为师生间深度知识探究、思辨、互动与实践的场所,但从深层次来看,它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学生评教以更真实的话语权,并反推着高校教学管理理念的改变,学校在努力创设良好的课程建设环境的同时,更希望广大教师和学生能积极参与。

 

主动迎接挑战,做出我校特色的“在线教育”

在“在线教育”课程建设的热潮中,地方本科院校显然已经落后于一流院校,且在大学课程联盟中优势也不够明显,因此,我们怎样定位,怎样建设适合我校教学情况的在线教育课程,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合理的规划和切实的措施。

一、准确认识,抓住机遇

对于我校来说,要用平静的心态来准确分析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影响。第一,虽然倡导研讨式、启发式、探究式和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多年,但目前这些学习方式并非主流,因此,大规模地实施在线教育并不现实,所以“慕课”给我们最直接的冲击是来自于在线优质课程资源对传统课程生存空间的挤压。其次,“慕课”认证证书在国内的效力还远不及“文凭”,对中国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第三,“慕课”多为基础课程,也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无法代替传统的研究型课程。因此,能够从“慕课”获益的中国学生非常有限。不过,即使如此,我们必须欣赏“慕课”的开放精神,而且应从“慕课”的惊涛拍岸声中听到教育变革的“弦外之音”,今天的课程改革不能局限于校内和教育体系内,不能忽视技术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和媒体的力量。

对于学校而言,要重视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所带来的在线教育发展机会,加大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可能引发的教育变革的研究,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步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并探索“在线教育”课程管理新模式。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要做好准备并乐于迎接信息化教育的挑战:一是转换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评学者,将传统的指令性教学变成建设性学习服务;二是探求教学之道。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个体为单位的工作方式,开展新的教育理论研究,开发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以便于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有效教学并进行协同知识创新。对于学生而言,必须意识到“慕课”给予了自己更多的学习空间、更自由的学习时间、更多的选择和更随意更广阔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随时有辅导有交流,最重要的是学习效果由第三方检验,更客观更公正。因此,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要主动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慕课”所提供的自由广阔的空间里享受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二、找准定位,迅速行动

“十二五”末两年,学校在课程建设上将进一步明确校、院课程建设管理责任,逐渐形成一整套的建设、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以有效促进课程建设的规范、良性发展。

“在线教育”课程建设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的一个环节,必须在学校整体规划的指导下,找准定位,合理规划,才能取得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效。

第一,以“微课”形式推进主干课程数字化建设;以“线上线下”结合的网络教学模式推进公共选修课程网络课堂教学;

第二,以“课题立项”形式建设100门优质网络课程;

第三,从已立项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中遴选1-2门进行校内“慕课”建设。

三、强化应用,取得实效

1.加强校本特色教学资源建设强化本校专业特色,加大校级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建设,有效聚集与广泛共享校内和校外优质资源。提供一站式资源查询服务,为校际间的教学资源互换与共享打下基础。

2.丰富网络课程教学形式。采取“引进+自建”的办法,促进学校在线教育发展。计划在两年内,拟引进一批优质在线教育课程进入学生选课系统,实行完全在线教育,计入学分。录制部分专业基础课、公选课教学微课,实行不完全在线教育。

3.提供教师教育技术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与服务。举办教师网络技术培训、制作网络技术问题解答手册、提供在线技术咨询等。为课程建设团队提供课程设计技术服务,分析学生需求、了解教学需求,与教师密切合作设计课程、支持教师采用新技术、寻求与实施技术手段来满足教师与学生的需求等。

4.加大课程改革研究与推广力度。在各级教学改革课题立项中,鼓励教师探究训练的学习方式、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严格对立项课程与课题的复核与检查,以讲座、汇报、公开课等多种形式对成功案例进行宣传。

5.组建校内课程改革讨论团队。加强基于网络构建教学共同体及课程的共享,协助课程的推广和应用,从不同的学科门类、课程类型和教师结构中邀请教师与教务处相关人员组成指导性课程改革团队,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研讨,适时组织经验交流共享活动、评价和推荐优秀课程参加相关学术会议、推荐参评国家级相关课程的立项评审等。

 

我们期待,通过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来推进课程网络化建设,逐步实现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使课程教育向“剥离知识,贴近应用”更近一步,使学生培养向“自我教育、协作学习”更深一步,使教师向“教育为本、快乐教学”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