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一品” | 马克思主义学院 以“思政+三农+艺术”创建思政课“湘农”样本
以“思政+三农+艺术”创建思政课“湘农”样本
一、总体情况
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一所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于一身的教学研究型学院,源自1951年湖南农学院政治课教学组,2014年1月独立设置为直属学校领导的二级机构。2016年,学院被湖南省委宣传部遴选为“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2019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开办全国农林高等院校中第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院拥有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湖南省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湖南省“大思政课”建设创新中心(牵头单位)等三个省级研究平台,先后获评“湖南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湖南省芙蓉标兵岗”等荣誉称号,教工第二支部获评“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4年,学院入选长江中游城市群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联盟成员单位,开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发展的新篇章。
图1:“思政+三农+艺术”特色名片省教育厅官网报道 图2:“思政+三农+艺术” 推动理论创新省教育厅官网报道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行政的亲切关怀下,学院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紧扣立德树人,聚焦“大国三农”,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材施教,推进守正创新、融合创新、协同创新,用足用好用活自身的优势资源,凝练 “思政+三农+艺术”创新理念与工作特色,切实推动思政课“实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先后多次得到省教育厅官网、省委组织部微信公众号“红星云”以及人民网、党建网、中国社会科学报、湖南日报、湖南教育电视台的推介。
二、目标与思路
1.以“思政+三农+艺术”为抓手打造思政金课。按照“思政为魂、三农为体、艺术为翼”的理念,把三农素材、艺术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与思政道理进行深度融合,探索构建符合时代需要、彰显农大特色的思政课堂。
图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建设传播基地揭牌发布会 图4:思政+三农+艺术 虚拟教研室建设推进会
2.以“思政+三农+艺术”为切入拓展育人路径。精心谋划“大思政课”拓展思政课的原创力和引领力。举全校之力统筹推进“大思政课”的学习、研究、开发、推广,高标准建设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和“大国三农”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实验室,策划并推出“袁隆平科学家精神”“红色薪传映潇湘”“乡村振兴知与行”以及“湘赣红大思政课”四个系列具有时代价值、地方特色、音乐美感的原创性“大思政课”。
3.以“思政+三农+艺术”为纽带构建创新团队。整合校内外学术力量,凝聚来自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成员,高起点、高标准组建“思政+三农+艺术”融合创新团队,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为领衔专家,以省内外中青年专家学者为骨干力量,通过团队内部的“传帮带”,助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4.以“思政+三农+艺术”为根基培育学术成果。依托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研究基地、湖南省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湖南省“大思政课”建设创新中心等3个省级学术平台,发挥思政艺术与艺术思政研究中心、袁隆平科学家精神研究中心等6个院级研究机构的凝聚和带动作用,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三农理论与实践等主题,扎实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和跨学科的研究。
5.以“思政+三农+艺术”为路径创作艺术精品。坚持面向全社会办思政课,深度挖掘、充分整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各类资源,积极拓展思政课提质争优、服务社会的新赛道、新模式,以“思政+三农+艺术”为路径创作艺术精品,拓展思政课的传播力和辐射力,以优秀的艺术作品反哺思政课教学,为思政课插上艺术的翅膀。
三、评价与成效
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打造“思政+三农+艺术”特色教学模式,结出丰硕成果,形成思政课“湘农”样本,在省内外乃至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力。
1.思政金课线下线上结硕果。
近年来,先后荣获各类省部级以上教学类荣誉40余项,其中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1项,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湖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湖南省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湖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湖南省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计划活动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湖南省大学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暨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
获批立项建设2门省级思政金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4门省一流课程,依托教育部项目组建跨界、跨地、跨校的“思政+三农+艺术”虚拟教研室,承办12期全省高校开放式课堂培训课,参与录制湖南教育电视台“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系列思政课的《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湖南省总工会和湖南经视联合打造的“中国工人思政课”,牵头并联动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0多个单位,面向全国策划推出一系列思政示范课、音乐党史课和电影思政课,其中《半条被子映初心,以小见大学党史》《此生永做共产党员》《抗战岁月与黄河绝响》在全国各地宣讲100余场并受到人民日报、人民网、“学习强国”平台推介。《像雷锋那样读书》《追寻我心中的那一粒种子》《像袁隆平院士那样厚植“大国三农”情怀》由人民公开课现场直播,在线听课人数共计15万人以上。
2.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树标杆。
与长沙市芙蓉区教育局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音乐思政)实验区”,挂牌设立10所实验校、组建1个名师工作室、举办种子教师培训班和音乐思政专场音乐会、持续推出公开示范课,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报道和全省教育工作大会、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推介。发起成立芙蓉区“好种子”廉洁文化建设联盟,牵头举办芙蓉区“思政+音乐”种子教师培训班。与长沙财经学校、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等20所中小学合作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在全省各地的乡村、中小学和红色场馆设立教育基地11个。
图5: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 图6:芙蓉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场公开课
图7:纪念袁隆平院士逝世两周年大型音乐思政课 图8:“光影育人”电影思政课进高校活动
3.大思政课红农文旅融合领新风。
与浏阳市教育局共建“湘赣红”大思政课建设共同体暨湖南省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优秀示范区,联合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0余家单位共同主办的首堂“湘赣红”大思政课《王震与南泥湾精神》一经推出,就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受到人民网、“学习强国”平台、党建网、中国教育发布、湖南红网等多家媒体和平台关注,并被列入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工作简报。重点围绕湖南的浏阳、平江、醴陵、炎陵、茶陵、宜章、汝城和江西的萍乡、修水、井冈山、永新等红色热土,统筹各类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布局和跨地合作,探索开发寻访红色故居、追寻红色道路、重温红色初心、传颂红色故事、仰望红色遗址等5条红色研学线路,正策划打造30余堂与之相匹配的“思政+三农+艺术”大思政课。
图9:首场湘赣红大思政课与会人员合影 图10:《王震与南泥湾精神》大思政课
4思政类艺术创作扎根三农涌精品。
出版国内第一本由高校思政课教师作词的原创歌曲集《唱响主旋律——新时代原创歌曲选》,被列为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主题出版物,受到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推介,获第四届湖南省学校文化建设创新成果评选展示活动特等奖。
50余首原创歌曲在“学习强国”平台、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党建网、中国青年网、湖北卫视、新湖南、湖南红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和平台播出,原创歌曲《红旗飘扬的地方》被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百年荣光》在新华网播出后浏览量超过220万人次并获第十一届湖北省屈原文艺奖,《怀念你青春的模样》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并入选首届中国音乐文学盛典百部优秀展播作品,《一带一路我心飞翔》《永远记住你》等7首原创歌曲MV入选2023年教育部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单元,教师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南山谣》入选中国作协第二批20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重点推进作品,微电影作品《待到黄桃成熟时》获第四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特等奖第一名和最佳摄影奖。联合全国129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办音乐思政大课,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发布、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图11:歌唱三农音乐大思政课现场 图12:微电影《待到黄桃成熟时》宣传封面
四、特色与经验
1.创新理念:“思政为魂、三农为体、艺术为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办思政课,深入研究、主动顺应新时代涉农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理论需求,按照“思政为魂、三农为体、艺术为翼”的理念,把三农素材、艺术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探索符合时代需要、彰显农大特色的思政课堂。以精耕细作思政金课为抓手,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以精心谋划大思政课为路径,拓展思政课的原创力和引领力。坚持以创新思维办思政课,把握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培育思政课创新发展的生长点,作为湖南省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创新中心牵头单位,举全校之力统筹推进“大思政课”的学习、研究、开发、推广。以精诚推进协同共建为动能,增强思政课的传播力和辐射力。坚持面向全社会办思政课,深度挖掘、充分整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各类资源,以“红农文旅”融合创新的新理念、新思路,积极拓展思政课提质争优、服务社会的新赛道、新模式。
2.搭建平台:实现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机制。学院建成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湖南省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湖南省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创新中心等三个省级研究平台;先后获评“湖南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湖南省芙蓉标兵岗”,教工第二支部获评“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4年学院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联盟成员单位,开启新的发展篇章。学院与南开大学成立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依托教育部项目组建“思政+三农+艺术”虚拟教研室,实现跨校、跨地区、跨省份的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与全国20余所高校马院签订合作备忘录;成立“湘赣红”大思政课建设共同体暨湖南省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优秀示范区。
3.激发活力:教师队伍整体分类提升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在配齐配强专职教师队伍的基础上,进行“三类两型”精准施策。通过对教师进行以年龄为视角的纵向分析,提出重点培育、重点托举和辐射带动三类群体,着力破解中青年教师评职称难的问题。积极回应教师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在发展类型上区分教学优势型和科研优势型,对教学优势型教师,在保障基本科研任务的基础上,重点在教学上给予教学竞赛、课程建设等多方面的团队支持,使其成长为教学之星;对科研优势型教师,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在科研上给予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打造学院的学术之星。持续有规划有步骤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
4.系统谋划:打造湖南农业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特色品牌。在构建“思政+三农+艺术”教学新模式,并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力的基础上,继续以“特色鲜明出品牌”“课程建设立金课”“专业建设有特色”“教学成果可推广”“教学比赛出佳绩”为目标。以课程建设为着力点,沿着“院内结对、院际联动、校际联合”的总体思路,建立课程档案制度形成课程持续优化的内生动力,建立课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名师名家指导作用,建立互动良好的校际课程联盟提升外部牵引力。在建设好已有的省级“金课”和省一流课程的基础上,争取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突破。协调优化公共课与专业课、线下课与线上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关系。
5.数智赋能:努力建设具有思政引领力的AI思政课程群。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引导全体教师“因课制宜”开展AI赋能教学,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相结合打造AI课程,如AI助教、AI工具辅助个性化案例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在线课程、利用AI实现智能学伴、智能体协作与文献阅读理解等。学院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新模式与方法,持续推进教师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五、下一步改革举措
马克思主义学院遵循新文科建设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持续打造“思政+三农+艺术”特色教学模式,切实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1.构建融合思政+三农+艺术的AI驱动创新型思政课程。
学院通过建设知识图谱打造的特色AI课,可以实现三大教学优势,一是实现“知识呈现可视化”:形成“知识地图”,优化知识点表达;二是强化“学生学习个性化”:实现因材施教,促进精准教学达成;三是推动“教学应用智能化”:AI工具助力教学,提升学习效率。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图谱AI课程,依据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对2023年版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归纳,形成了符合教学目标的知识点框架,最末一级的知识点近300个,并定义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包括顺序关系、关联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课程团队正陆续开展知识图谱建设。
图13:思政课知识图谱设计框架示例 图14 思政课知识图谱内容设计示例
2.厚植“大国三农”情怀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借助教育部开发的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平台(https://www.sizhengshijian.cn/),在已经构建并实施的农业高校“六位一体” 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持续通过实践教学厚植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感恩乡土、感悟乡村、感知乡音、感动乡民的足迹和历练,锻造学生心系三农、情牵三农、行为三农的赤子情怀,提升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图15: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主页内容
3.打造“红农文旅”融合创新“湘赣红”大思政课。湘赣边区是红色热土、文化沃土,革命星火从这里燎原,红色资源在这里沉淀。针对这一区域目前红色资源丰富但整合力度不够、研学需求旺盛但内容方式单一、发展前景广阔但产业链条散乱、社会预期很高但实际效益较低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我们应强化融合创新理念思路,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把红色资源、“三农”情怀、文化文艺、旅游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以“红农文旅”融合创新打造符合时代需要、彰显地域特色、引领学生成长、具有示范效应的“湘赣红”大思政课,为加快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贡献“思政引领力”,为切实推动大思政课落地落实落细提供“湘赣边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