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正式评估倒计时:

“一院一品” | 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 设计创新赋能乡村振兴“湘村造梦”提升实践育人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03 字体大小:

设计创新赋能乡村振兴

“湘村造梦”提升实践育人


一、总体情况

“湘村造梦”是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精心打造的实践育人品牌。品牌紧扣学校的涉农特色,聚焦乡村振兴国家发展战略,把人才培养与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紧密结合,以培养输送乡村振兴合格人才为己任,把实践育人的课堂放在乡村,通过在乡村实地现场开展的一系列连续性可持续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在地驻村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受教育,长才干,不断在人才培养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社会需求、服务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上下功夫,不断优化乡村振兴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一系列实践育人成果。

近年来,学院先后在乌石、福临、白箬铺、道童、那光、望高、隆回、萱洲等地组织了多场品牌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内容涵盖乡村景观设计、人居环境优化、优势产业品牌升级、生态旅游策划与设计、文化衍生品开发,以及乡村人文地理与规划等多个方面。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自信,直接促成了教学成果向项目成果的转化。在开展活动乡村已经落地见效的项目也成为了和美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如福临、隆回、白箬铺等,所有这些,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好评。


表1 一院一品——“湘村造梦”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汇总



二、目标与思路

(一)活动目标

通过“一年一村一主题”的“湘村造梦”实践教学,形成了“一院一品”教学品牌,并产生规模化的品牌效应,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形成一定影响力;通过暑期乡村实践营活动,以教学引领项目,以项目驱动教学,实现科教、产教融合育人,初步实现教学系统与乡村需求的无缝对接;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与本校导师联合驻村指导,在增强教师国际化理念的同时,推动专家深度参与湖南的乡村振兴实践;同时以真实的乡村实地现场为例,探索通过设计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新路径。

(二)活动思路

1.紧扣涉农特色,突出人才培养主基调。

品牌活动紧扣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将人才培养与“三农”问题紧密结合,通过系统性、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乡村景观设计、人居环境改善、产业规划等领域的综合能力,对标对口培养乡村振兴创新设计人才。

2.实施项目驱动,打造“实践育人”新模式。

活动采取“项目化教学+乡村实践”模式,以真实的乡村作为教学场地,每年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乡村开展项目实践,学生驻地完成从调研、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推动项目成果转化,使产学研更好地结合。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提升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服务乡村、学以致用”的长效育人模式。



图1  学生驻地完成从调研、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


3.坚持协同创新,构建国际化教学平台。

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师、专家学者与校内导师共同驻村指导,在扩大师生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共同推动设计与产业、文化的深度结合,共同探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创新模式。通过这种协同创新,打造国际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图2  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师、专家学者与校内导师共同驻地指导


4.推进学科融合,力求人才培养全方位。

通过品牌建设,打破单一学科壁垒,积极推进六大专业之间的跨专业、跨学科融合。在项目实践中,各专业学生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团队协作与跨领域的创新能力,为乡村提供多元化的设计方案,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通过这些思路,力争将“湘村造梦”打造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的实践育人品牌。

三、评价与成效

学院在“一院一品”——“湘村造梦”品牌的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学院依托“湘村造梦”品牌活动在乡村多年持续的实践,办学影响力逐步扩大。成果曾多次受邀在浏阳大围山、浏阳文化产业园、长沙隆平水稻博物馆、浏阳市博物馆等地展出,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设计成果和项目的落地实施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认可。

同时,品牌活动获得了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中国新闻网、湖南日报、湖南教育电视台、红网、潇湘晨报、Youtube等多家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图3  品牌活动被光明日报报道



图4  品牌活动被人民日报视频号、湖南国际频道同步报道



图5 品牌活动被海外媒体报道


(二)合作与示范效应明显

近年来,学院与省内多个市县的乡村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持续推动品牌活动的落地实施,逐步形成了较强的示范辐射效应。

(三)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品牌始终坚持实践育人的教学导向,学院实践教学氛围逐渐浓厚,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提升。近年来,品牌实践项目获得“挑战杯”国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赛特等奖1项、金奖1项、银奖1项。同时,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优秀毕业生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先后有吴玄之、彭李等同学考取选调生,成为了光荣的大学生村官。“湘村造梦”品牌也真正实现了教育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初衷。

(四)教师教研教改能力不断增强

依托“湘村造梦”品牌,学院不仅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设计人才,还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获得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得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5项,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其中社会实践类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名师7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

学院通过不断优化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既满足了社会需求,又大幅提升了办学影响力,成功培养了大批服务乡村振兴的卓越创新设计人才。

四、特色与经验

(一)主要特色

1.打通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通过在地实践,鼓励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乡村振兴项目,有效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学科和年级界限,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学生在真实的乡村环境中,不同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得以互相借鉴,形成了多元化的学用结合和学以致用新模式,提升了创新能力。

2.引进外源智力,丰富学生知识营养。

充分发挥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引智作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深度参与实践活动。不仅为项目提供了专业指导,还与师生共同探索设计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的新路径。这种合作模式不仅突破了学生知识仅靠内输的诸多局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营养,同时也拓展了校际、国际人才培养合作新途径,实现了师资人才的优势互补和互鉴互学。



图6 邀请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知名专家深度参与实践活动


3.促进成果转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暑期乡村实践营活动,以项目驱动教学,积极对接政府、企业和行业资源。学生的作品不仅在课堂教学环节得以展示,更在乡村实现了落地见效。这种成果转化机制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乡村实践的紧密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社会服务的无缝对接,大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图7 实践教学成果在省内多个乡村落地见效


4.形成实践品牌,提升学院影响力。

自团队成立三年以来,学院已为湖南省内8个乡村提供了服务,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湘村造梦”实践教学品牌,提升了学校及学院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增强了学院在乡村振兴领域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图8 2023年“湘村造梦”暑期实践营暨设计赋能乡村外国专家在隆回县南岳庙镇举办


(二)主要经验

1.农业高校设计教学需紧扣“三农”领域。

在农业高校,设计教学必须对接“三农”需求,才能形成独特的特色和竞争优势。作为服务社会需求、实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主阵地,“三农”领域为农业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培养能够服务“三农”的合格人才,成为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

2.实现教学成果向项目成果转化需多方联动和参与。

“湘村造梦”品牌活动离不开多方联动的支持与合作。活动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国内外专家的指导,通过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以及媒体的广泛宣传,创新性地解决了高等教学服务乡村建设中的多项堵点问题。这种多方协作的模式不仅促成了教学成果向项目成果迅速转化,提升了活动的影响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创造了更大的社会价值。

3.鼓励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知识从院墙走向社会的必由之路。

活动鼓励师生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通过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师生不仅能够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还能从实践中获得反馈,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院的学术影响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且使知识从院墙走向社会更广阔的天地。

总之,在“一院一品”的建设中,通过在地实践、引智合作、成果转化等多种特色举措,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和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既展示了农业高校的特色优势,又为其他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模式。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学院的影响力,也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真正实现了教育服务社会的目标。

五、下一步改革举措

为了进一步推动“湘村造梦”品牌的提质升级,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学院将采取以下具体改革举措:

(一)整合资源,扩大合作网络

将继续整合社会各界资源,积极联络更多优秀人才和机构,拓宽合作渠道,建立与地方政府、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的长期合作关系,形成多方助力的支撑体系。

(二)借重智力,形成聚智聚才的联动效应

借重国内外专家学者,定期举办专家工作坊和讲座,邀请知名设计师、规划师深入参与项目指导。让专家为湖南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把脉问诊”,施策建言,提供高水平的设计方案。

(三)强化基地建设,建立多元化实践平台
将进一步加强乡村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如设计工作坊、乡村调研和文化传承活动,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进行实践,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推动跨学科、跨专业合作

将进一步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鼓励学生团队参与多领域的实践项目。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合作,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具有复合型技能的人才。

(五)加强成果转化,建立健全实践成果的转化机制

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对接,推动优秀项目的实施与应用,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确保学生作品能够落地见效并服务于社会,提升人才培养的实际效益。

(六)落实保障措施,提升实施效果
为确保上述改革举措的顺利实施,学院将强化资源保障。包括:资金支持、师资培训、政策引导等。

总之,学院在“一院一品”品牌的构建与探索中,通过多措并举、多元组合、多方布局、持续推进的大格局实践教育,不断创新和丰富实践育人的内容与形式,形成了校地、校企、校行协同育人机制,使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大计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具体落实,也丰富和充实了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为学校的育人品牌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