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正式评估倒计时:

“一院一品” |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学研产联动,育卓越食品科技创新人才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03 字体大小:


学研产联动,育卓越食品科技创新人才


一、总体情况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源于1986年原湖南农学院创办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本科专业,1987年成立农产品加工系,1988年更名为食品科技系,1996年成立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学院目前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系、食品质量与安全系2个系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酿酒工程3个本科专业,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特色专业。目前,学院有全日制在籍本科生1580人。

学院现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系、食品质量与安全系2个系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有在职教职工85人,其中专任教师63人,有正高级职称24人,副高级职称18人,博士生导师18人。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学者、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杰青、湖南省优青等各类人才30余人。

学院建有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训练中心共3个省部级教学平台专业,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及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食品分中心)、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 2 个国家和 9 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教学科研用房16000平方米,建有30多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其中国家级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1个,省级优秀校外实习基地4个,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基地4个。作为湖南省最早开设食品本科专业的高校,学院近40年培养了7000余名各类食品人才,涌现出了“国家万人”等大批食品科技专家和企业家,为湖南食品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培育了“坛坛乡”“派派”等知名校办企业,与省内外近100余家食品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学研产结合特色,为湖南省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学研产良性互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确定为重大办学特色,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等奖励。



图1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发展历程


二、目标与思路

(一)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

学院面向我国食品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聚焦湖南特色农产品资源与产业优势,培养具备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系统的基础理论以及专业基本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工具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进行科学研究,解决食品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拥有良好职业道德规范、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工程人才,能在食品与相关领域从事研发、管理、生产、销售等方面工作,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一院一品”建设目标

通过深度融合教学、科研与产业实践,培育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卓越实践应用能力的食品工程人才,形成独具特色的本科教育品牌,持续为食品行业输送专业工程师与未来领袖。

(三)采取的方法路径

1、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与食品行业内的领先企业、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通过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及推进成果转让、转化等方式,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施分类精准人才培养:根据食品行业不同领域的需求,设立多个特色产学研班,实施小班制、双导师制,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设立“青松计划”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汇聚优质资源,培养具有卓越潜质的创新人才。

3、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强化食品工程基础理论教育,同时引入前沿技术和产业案例,丰富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模拟仿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校外导师,同时鼓励和支持现有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参与企业的科研和产品开发,提升其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

5、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从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到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评价与成效

1、学研产良性互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湖南省最早开设食品本科专业的院校,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近40年为湖南高校食品类学科和食品行业培养了7000余名各类食品人才,涌现出了“国家万人”等大批食品科技专家和企业家,为湖南食品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学院坚持学、研、产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培育了“坛坛乡”“派派”等知名校办企业,与省内外近100余家食品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引领植物油脂加工、肉制品、乳制品、传统发酵食品和果蔬加工等领域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学院“双乳酸菌发酵碎鲜辣椒制品工业化生产工艺技术”“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技术”“传统发酵食品源微生物功能发掘与应用”等多项科研成果被企业采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为湖南省的食品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湖南省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五年获得湖南省科技奖8项,为学院在产学研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研产良性互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确定为重大办学特色。

2、食品文化艺术节,文化育人食全食美。食品文化艺术节作为标志性活动,历经近二十年发展,已成为学院“文化育人”的金字招牌。活动极大促进了学生创新、协作与沟通能力的提升,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同时,食品文化艺术节将趣味性、艺术性、创新性与专业性的融合,实现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全面推动了学风建设。活动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搭建了坚实平台,实现了教育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已成为展示食科学子风采、增强团队精神的亮丽舞台,广泛激发了学子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彰显了学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责任感。活动被《光明日报》、新华网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3、 融合教学资源,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学院与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及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深度合作,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引进合作方优质课程与外籍教师,融合教学资源,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一体两翼”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创新,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为国际化人才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自2018年招生起,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输送40余名学生出国、出境继续深造。


表1.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近五年教学成果奖


序号

项目名称

主持或参加教师

奖励等级或成果名称

获奖、立项或验收时间

在学院教学中应用情况

1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四结合”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易有金

湖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8

实施“项目引领、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以分类导学理念为指导的“五位一体”模式,即课程学习、科研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创业就业实践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并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始终。

2

基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1-3-4”点面结合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蒋立文

湖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9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创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3

服务乡村 产智双扶 协同一体培养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与实践

郭时印

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湖南农业大学排第二单位)

2022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精准助力乡村振兴,培养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以研究生教学带动本科生教学。


四、特色与经验

1、探索工程教育认证,深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构建了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全方位评价体系,从“评教”转向“评学”,聚焦学生成长与课程目标达成,全面覆盖近三年必修课,精准评估教学效果。同时,对毕业生实施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破解创新人才评价单一难题,促进评价多元化。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引导教师持续优化教学方法,更保障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面深化课程育人内涵,为培养复合应用型工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全校首个(且仅有的一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自评阶段的专业,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工程人才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图2. 外教讲授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程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分类精准培养。根据学科特点与培养要求,将学生培养分为产学研班和拔尖创新班两类。在产学研班方面,依托湖南特色农产品资源,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设立坛坛香创新班、酒鬼酒班等特色班,强化校企合作,以双导师制模式,聚焦学生创造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推出“青松计划”拔尖创新班,培养具备扎实基础、卓越创新能力及良好职业素养的复合创新型人才。该计划不打破原专业培养方案,以虚拟班形式运作,提供额外课程、实践与创新指导,采用课程-项目双螺旋培养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设立动态进出机制,确保培养质量。课程体系跨学科、多元化,涵盖自然辩证法、科技创新、化学、食品科学、工程、动植物生产及食品安全等领域,由多学院优秀教师联合授课,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食品工业转型升级的领军人才。

3、全产业链支撑、多学科融合、学研产联育。依据产学研优势,结合学科与湖南农产品资源特色,成功打造“剁辣椒及其制品工业生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目前已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上线。建成了稻米加工、油脂加工等校内外实践基地26个,聘请了来自湖南省45家食品企业的63位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外聘指导教师,培育了一支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兼具、教学与实践能力兼备、专职与兼职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既形成了完成人才培养、人才需求、就业的全人才链条的紧密衔接,又为湖南特色产业、职能部门、服务部门提供重要技术服务和人员支撑。


表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企业、行业部分兼职教师及工作任务一览表


序号

姓名

单位名称

单位性质

职务/职别

工作性质

工作内容

1

童旺芝

长沙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政府工作部门

三级主任科员

市场监管

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指导

2

付浩华

唐人神集团

上市公司

总工程师

品控

认知实习、生产实习

3

宋忠祥

唐人神集团

上市公司

总经理

品控

认知实习、生产实习

4

肖新良

加加酱油集团

上市公司

部门经理

品控

认知实习、生产实习

5

陈幸莺

克明面业(振华研究院)

上市公司

主任

品控

认知实习、生产实习

6

魏仲珊

湖南德人牧业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员

总裁

认知实习、生产实习

7

覃业优

坛坛香食品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高级工程师

产品研发

认知实习、生产实习

8

黄雄

湖南省玉峰食品实业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部长

品控

认知实习、生产实习

9

曹小彦

广电计量检测湖南有限公司

第三方检测机构

研究员

产品检测

认知实习、生产实习

10

袁晓

广电计量检测湖南有限公司

第三方检测机构

工程师

产品检测

认知实习、生产实习

11

顾文娟

华弘检测公司

第三方检测机构

高级工程师

产品检测

认知实习、生产实习

12

余自力

湖南旺辉食品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

总经理

生产、研发、品控

认知实习、生产实习


4、“酒韵匠心,产教融合” 学院酿酒工程专业为湖南省首个酿酒工程专业,自设立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酒韵匠心,产教融合”特色在业界脱颖而出。该专业不仅承袭了深厚的学术底蕴,更在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上不断开拓创新。经过几年的发展,已与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等湖南省多家酒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搭建了多个产学研校企合作平台,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屈原酒业有限公司等分别为我院酿酒工程专业优秀学生设立了“酒鬼酒奖学金”和“屈原酒奖学金”。利用酒企的订单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创办企业冠名特色班,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产教融合教学,开展实习实训,提供就业服务与指导,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实现精准育人以及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推进了湘酒振兴战略的实施和酒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5、创建党建共同体,构建三全育人新模式。学院深度融合党建与育人工作,通过食品文化艺术节等创新平台,将思政教育融入产业特征,与校外企业共建党建共同体。这一模式不仅弘扬了中华食品文化,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还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食品文化艺术节以丰富的活动形式展现了食品文化的精髓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成为学院文化育人的特色品牌,广受社会关注。同时,校企党建合作通过“五联工作法”,实现了理论联学、科研联攻、人才联育、文化联建、品牌联创的全方位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实习的广阔舞台,推动了学生全面发展与就业创业,实现了党建引领下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共赢。



图3 食品文化艺术节剪影


6、智慧赋能,全面优化本科生实验平台。学院本科教学实验中心成功打破传统管理壁垒,构建起集基础性、先进性与前瞻性于一体的智慧型管理体系。通过七大智能模块,实现从学习、考试到审核、管理、分析的全链条线上化,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更促进了资源的开放共享。平台年检测时长超万小时,为本科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实践机会。同时,开放实验室积极支持本科生科研竞赛、创新项目及日常科研试验,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图4 大仪平台智慧化管理机制


五、下一步改革举措

1、专业调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升级为“食品营养与健康”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自2003年正式设立以来,面向三农、立足湖南、服务全国,培养了大批服务于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型人才,为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保障。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食品产业的重任,已经从最初的保障人民粮食安全,发展到今天的保障人民营养与健康。为满足“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要求、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建设大健康产业新高地的区域发展需求及教育部“优化涉农学科专业结构”的专业调整需求,学院拟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升级为“食品营养与健康”,已于2024年8月提交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申请设置表。下一步拟从师资队伍建设、建设经费投入和教学条件建设三方面入手加强新专业建设。

2、完善分类精准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坛坛香班”等产学研班的课程体系建设,拓展行业龙头企业,强化校企合作,完善产学研班的培养与评价方式。同时,在实践中优化“青松计划”拔尖创新人才班的培养模式,聚焦本科生科研创新与领导力培养。

改革举措:优化课程体系,引入前沿技术课程;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创新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

保障措施:政策扶持、经费保障、资源倾斜及定期评估调整机制,确保分类精准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有效实施。

3、三全育人:落实以‘大’带‘小’教育一体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及 2024 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建设者的重大部署。然而在实践中,教育一体化面临协同育人合力不足、资源整合欠佳、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等问题。

改革措施:采用以“大”带“小”模式,组建以教授、博士硕士生及本科生为主体的科普团队,赴中小学建设食育教育科普基地,开展知识宣讲、实践教学等活动,传承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播撒智慧与梦想的种子,同时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培养未来建设者的中坚力量。

保障措施:政策扶持、经费保障,确保教育一体化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