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一品” |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兴牧立心·圈学厚识·筑台强能 ——铸造动科新时代孺子牛精神
兴牧立心·圈学厚识·筑台强能——铸造动科新时代孺子牛精神
一、总体情况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是培养动物科学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院前身可追溯至1903年湖南省立农林修业学堂畜牧兽医科,1951年开始招收畜牧兽医专业学生,1959年成立畜牧兽医系,1988年更名为畜牧水产系,1994年随着湖南农学院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正式成立动物科学技术学院。2006年和2024年,动物医学院和水产学院从学院独立出去,形成现在的动科学院、动医学院和水产学院,下设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智慧畜牧系和动物科学实验中心4个基层组织。动物科学专业为湖南省重点专业,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院秉承“朴诚奋勉,求实创新”的校训,产教研一体化办学特色鲜明。依托学科畜牧学是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内一流培育学科,是学校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并拥有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畜牧专业博士点授权,科研力量雄厚,学科优势显著,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院具备完善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10个,省级教学、科研实验室(基地)9个,校内外实践基地3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超3370万元,教学方面获国家级奖励1项、科研方面、获省级奖励12项。
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20人,占教师总数的40%;副教授14人,占教师总数的28%,取得博士学位47人,占教师总数的94%,是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省部级人才24人,国家级、省级体系岗位专家8人,省级科技创新创业团队3个,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在校学生1619名,其中本科生110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18人,生师比为22:1,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超过16000人。近五年到账纵向科研经费14499.0万元,立项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54项、省级69项;横向项目到账经费3788.6万元,总项目数为215项。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质量至上”的办学宗旨,紧密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全国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为养殖业现代化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目标与思路
学院的办学目标和定位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动物生产类高级技术人才。
1.人才培养紧扣专业特色,坚持产出导向,突出培养亮点。动物科学专业以“德才兼备、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优势突出”的理念培养畜牧科技创新人才,构建深度融合产学研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形成了校企联动、区域联动、学科联动、国际联动的“四联动”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符合时代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首先在考虑大学生年龄阶段特点、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理念创新,创新性提出了专创融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ETC”理念,并融合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凝练方向,聚焦前沿,增强学科影响力。在学科带头人印遇龙院士带领下,启动以学科方向凝练为核心的学科建设工程,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坚定畜禽以“品质”为目标的学科学术发展方向凝练,深入理解和实施“1+N”的学术方向布局,努力挖掘突破点和优势点,形成特色和品牌方向,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
3.强化平台保障,打造支撑学科发展的倍增器。依托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始终把学院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谋划,紧扣“政产学研融合”“乡村振兴”“地方特色品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等关键词,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升以及影响力提升等目标,发挥学科专业在省内畜禽科技与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强化职责定位和责任担当,布局建设各类平台条件,为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提供支撑体系。
4.融合驱动,创新助力,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秉持“融合、联动、创新”的建设思路,对接社会需求和学科前沿,从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为出发点,以“学训一体”为核心,课堂+实训,线上+线下、学校+企业的多维度融合为突破,满足新时期具备复合、应用、创新和国际化特色的四型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动物科学专业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与创新实践的探索与实践。
5.科教协同,优化课程,创新评价,实现教育要素组合的互利双赢。聚焦新农科背景下养殖产业形态、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和创新资源的共享互动等对育人机制和要素提出的新挑战,确立以复合应用人才培养为主体,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引领,以实用技能人才培养为辅助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强化“全人”教育,科学合理设置人文素养类课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文学基本功训练,强化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理论知识体系的无缝衔接,把教学与生产和研究融为一体,强化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技能为主体的综合素质;通过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强化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严把质量保证、底线思维的毕业标准,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好本科生自主性学习、能动性学习和发展性学习。
三、评价与成效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在建设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省内外同类院校和社会的高度评价。学院的教学科研成效显著,示范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动物科学专业被教育部确立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也是湖南省重点专业。依托学科畜牧学是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内一流培育学科,是学校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并拥有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畜牧专业博士点授权,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教育部“十二五”学科评估中并列第8名,第五轮学科评估B-。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省部级人才24人,国家级、省级体系岗位专家8人,省级科技创新创业团队3个,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使人才变量转变成发展的增量。
近五年到账纵向科研经费14499.0万元,立项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54项、省级69项;横向项目到账经费3788.6万元,总项目数为215项。教学方面获国家级奖励1项;科研方面、获省级奖励12项,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兴牧立心·圈学厚识·筑台强能----“新孺子牛”畜牧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成果获得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标志着学院研究生教育和教学水平上了新台阶。
教育教学改革
学院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一是提升课程育人高度。融入思政元素,明晰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主线,构建了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二是挖掘课程内容深度。在专业学科基础上,将一些与产业结合的实际社会实践项目纳入课程,通过日常实践教学、综合大实验、生产实习等多种课程实施形式来实现课程育人。
示范辐射情况:
学院与国内外多个科研院校、种猪企业等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如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等。通过“科技特派员”等方式服务湖南、广西等多个省份20余年,技术指导累计5万余次,培训畜牧企业人才15万余人次。教育教学成果在河南农业大学等10余所农业院校推广,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媒体对成果进行了50余次报道。师生协作服务社会,“新孺子牛” 团队成为国内一流品牌。印遇龙院士领衔的湖南省邵阳县“保和鸡”产业化建设科技服务团队荣获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2019 年度先进团队和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社会评价:
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毕业生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学院的科研成果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养殖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综上所述,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在动物科学专业的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示范辐射作用不断增强,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
四、特色与经验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在动物科学专业的建设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经验和做法,这些经验不仅在本校得到推广,也为省内外同类院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学院以动物科学为主体,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形成了以畜牧学为核心的学科群,实现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项目研究,强化了学科间的协同效应,提升了专业整体竞争力。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实施了“导师制”和“学分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导师的个性化指导,学生可以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提升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人才培养服务与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新农科背景下养殖产业形态变化和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秉持“厚基础、强技能、宽口径”的教育理念,围绕国家乡村振兴与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下畜禽养殖业发展需求,树立“知农爱牧、强农兴牧”的专业理念。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动科学院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三轮驱动(实践课程、实践项目、实践平台)三堂融合(教学课堂、学术讲堂、实践学堂)三师聚力(专业导师、学术导师、企业导师),外化为“做学一体、实践三育”成果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形成了具有动科特色的办学经验。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动物科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以此为契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等措施,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强化实践教学:以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思想为指导,研制实践教学育人体系,从“三轮驱动、三堂融合、三师聚力”方面创新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育人体系,培育学生的专业发展实践能力、社会服务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实践能力。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院设立了创新实验班,通过小班化教学、个性化培养和国际化视野拓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学生有机会参与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项目,提升国际竞争力。
深化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学院积极推动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实习基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实践性和前瞻性。同时,学院还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实现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加强条件保障:多措并举,政策与财政支持,不断加强教学设施和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科研条件
营造育人氛围:多维发力、协同互动,构建了“四位一体,五轮驱动”的学风建设体系,探索出系统化培育优良学风的创新路径,即以“导”领学,建设多主体联动的学风建设组织体系;以“思”立学,强化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帮”助学,构建起家校共建、共育、共管的动态管理模式;以“督”促学,严格日常管理,培养学生规范的学习习惯。
总体来看,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在动物科学专业的建设中,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实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为培养高素质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下一步改革举措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在动物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经验和做法。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以下是学院下一步将采取的具体改革举措、方法及路径,以及为达到建设目标将要采取的保障措施。
改革举措与方法路径:
人才培养坚持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调研并紧密对接畜禽养殖产业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聚焦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的实现体系,增加与新农科相关的大国三农、生态中国等教育教学内容,优化专业导论、专业教育等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深入挖掘动科专业强农兴牧的新孺子牛精神,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和耕读教育体系,构建起全息场的专业思政体系,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为社会持续输送优秀人才。
优化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保障,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争取学校的政策扶持,提高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改善专业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机会。其次,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数字化建设和虚拟仿真平台建设,为动科专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多元化发展活力。同时,我们将积极拓展校内、校外教育教学资源,推进行业企业导师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通过联合开发专业课程,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的师资培养机制,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机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入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学习等现代教学模式,增强教师智慧教学能力。努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聚焦智慧教学应用,赋能高阶课堂创设推进课堂教学信息化。我们将充分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智慧教学系统和在线课程资源,加强教师培训,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推动人工智能和数智化资源与课程建设的有机融合,有效提高教师的数智化教学能力,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无缝对接。
对标一流专业认证标准,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扩展学生国际化视野:积极争取国家、地方和学校各级政策与经费投入,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打造教学合作交流渠道,为广大师生提供交流学习、短期访学、联合培养等机会。我们将充分利用校内外线上教学平台,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丰富在线课程资源,优化专业英语等双语课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
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完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学院层面的教学质量标准,不断强化质保机制,注重质量持续改进,营造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着力提升动科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能力,构建教师、学生、督导、教学管理人员等多元化的内部评价机制,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本科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我们将定期开展信息收集反馈,加快形成较完善的同行、学生和督导评教制度,进一步推动学校教风、学风和考风建设,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监控体系,实现教学效果持续优化。
通过上述举措和保障措施的实施,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将进一步提升动物科学专业的建设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