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2.1-4国家级、省部级真实案例、典型项目
创新体系赋能新型研发机构
促进产学研合作走深走实
一、导语
2021年湖南农业大学、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和普洱市人民政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它是湖南农业大学与云南省农业产业长期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载体。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坚持“立足普洱、服务云南”的工作理念,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需求为主线,充分发挥湖南农业大学面向云南产业提供的科研、产业人才培养等科技创新服务功能,为云南农业产业主体提供科技创新源动力,自觉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机制和模式,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科创活力;引进项目资源,聚集院士专家优势;支持基地建设,打造科研成果示范点;做实产业发展,助推科研成果落地生“金”;加强科技招商,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引擎”;创新人才培养,积蓄高质量发展“活力源”,助推产学研合作走深走实结硕果。
二、合作背景
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但仍存在基础研究薄弱、研发人才缺乏、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技术与产业融合不够等问题;湖南农业大学涉农学科科研优势明显,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1个,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2个,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学科8个。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等7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有本科专业79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35项。双方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核心任务,通过产学研合作,集聚资源形成创新合力,聚焦云南省特色农业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突破,有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养农业创新人才高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推动产业链延伸与升级,发展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实现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科创活力
研究院在引进人才服务产业和产学研合作方面不受编制、招聘指标等限制,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行业高技术、高层次和高水平人才及顶尖团队,通过全职聘用、兼职、柔性引进等方式面向全社会招才用才,吸纳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主,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和普洱学院等多所高校对口专业人员为研究院服务,采用市场化的用人机制、薪酬管理制度,充分集聚并释放人才效能,最大化激发了在职人员、科研人员、外聘专家的创新活力。
研究院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整合资源、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断深化院校合作,引导先进应用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国内外创新人才及团队、服务在企业、工作在基层;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招商工作,对接行业知名企业,开展“政研企联合招商”,长期建立“项目招商”和“项目孵化转化”机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企业及合作社亟需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展攻关和科技服务,实现市场与技术的有效对接,带动相关行业和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研究院领导小组重点围绕产学研合作、研发中心建设、成果转移转化、培育科技型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与技术推广等指标对院长及管理中心进行绩效考核,保障研究院内部运行的高效性和科学性;不断优化院内顶层设计,构建更加高效、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激励和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生态,培育创新文化,激发在职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采取项目科研补贴等形式,激发合作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双向参与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科技合作生态;引导合作单位将融合发展的相关成果及贡献纳入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支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有力推动科技、产业、教育、人才事业协同发展。
(二)聚集院士资源,力争项目资金强特色
研究院充分发挥科研项目引领作用,大力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在农业产业技术攻关开发及示范推广方面,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辣椒、畜牧、茶叶、水产等产业领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增产增效。成立了邹学校院士领衔的蔬菜产业研究中心、印遇龙院士领衔的畜禽产业研究中心、刘仲华院士领衔的茶叶产业研究中心、肖调义教授领衔的水产产业研究中心。每隔一段时间,院士专家都会到示范种植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院士专家团队成员常驻基地。研究院2022年启动了《云南特异辣椒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生猪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云南特异茶树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和《云南名优土著鱼类设施化养殖利用关键技术创新》等4个高原特色农业项目,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
辣椒项目联合云南农业大学开展科研攻关,科研成果已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建成种植示范基地5万亩,成功选育出4个符合当地气候、坐果率高、抗性强的辣椒新品种;生猪项目依托印遇龙院士人才团队,发挥地方资源优势,通过杂交选育获得“澜沧黑猪”新材料1个,生长性能较滇南小耳猪提高一倍;茶叶项目助力理想华莱攻破普洱茶批量发花技术难题,人为控制其发花程度及金花含量,成功研发出“金花普洱(生、熟)茶”两款精深加工产品,获得广泛消费者认可;水产项目携手企业完成丝尾鳠营养需求标准1套,设施化养殖系统专利1个,设施化养殖系统优势及效益明显,已辐射带动养殖户120余户,推动科研成果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覆盖。
(三)支持基地建设,打造科研成果“示范点”
研究院围绕“面向云南,服务普洱”的定位,积极调研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新锐企业技术创新情况,对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科技项目的实施需求,在普洱、昆明、文山、西双版纳、红河、大理组建了辣椒、畜牧、茶叶、水产、水稻等46个产业基地(含示范基地33个、技术服务基地13个),其中辣椒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的6个、优质台地茶基地20万亩以上的10个、畜禽养殖及饲料生产基地8个、水产设施化养殖基地9个;35家云南企业与科研院所参与项目研究示范,院士专家团队赴滇交流指导800余人次,同时,研究院主动服务农民、企业、地方政府的科技服务需要,精准对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资源,成功申报省厅专家工作站3个、市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专家工作站4个,依托平台建设项目深化产学研合作,集聚多方人才团队为云南土著鱼、澜沧黑猪、江城黄牛、墨江紫米、普洱茶和辣椒等产业服务;在省市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澜沧和江城等县区积极响应设立产业发展专项,着眼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组建专家团队及时应答,先后承担了《澜沧黑猪选育与应用》《江城黄牛优异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应用》等特色农业产业项目,保障研究院专家团队“心无旁骛搞科研、脚踏实地攻难关”,以长效服务切实解决地方需求。
(四)做实产业发展,助推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研究院坚持以产学研深度融合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以院士专家领衔农业产业发展,对标新质生产力发展部署,锚定辣椒、“澜沧黑猪”、茶叶、湖羊、江城黄牛、水产等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协同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是重点培育特色湖羊养殖产业,2022年3-12月,研究院主动联系浙江长兴辉煌牧业有限公司,历经前期调研和多轮会商,湖羊养殖项目落户澜沧,现已推广至澜沧、江城、宁洱及孟连等县区,普洱全地区湖羊存栏30000余只,累计领养农户100余户,发展村集体及专业合作社20余个,发放母羊9300余只,回收羔羊10000余只,养殖户收益明显;二是助力区域茶叶品牌打造,刘院士带领八马茶业联合澜沧县20多家茶企,借助景迈山申遗契机共同打造云南省茶叶第三大公共品牌—景迈山茶,2023年近300吨的“云上景迈生茶”销售一空,2024“云上景迈熟茶”首发销售有望突破300吨。
(五)加强科技招商,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引擎”
产学研合作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要途径,企业是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主体,研究院充分激发企业在产品开发和创新中的创造活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依托湖南农业大学院士专家团队人才优势拓宽招商渠道,吸纳引入蔬菜、饲料、茶叶、水产和食品加工等16家专精特新企业赴云南投资考察,已成功引进 4 家投资达6.2亿元、累计新增产值6.7亿元;一是印遇龙院士团队指导的湖羊养殖项目落户澜沧,现养殖户已获总收益600余万元;二是刘仲华院士引荐的普洱理想华莱入驻思茅区,至今累计实现营业额2.15亿元,上缴税金1400余万元;三是湖南百宜集团投资2000万在大理建厂,云南市场总产值2亿元;四是引进八马茶业,聚焦云南资源变成好产品,区域品牌和龙头企业联动助力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效益优势。同时,通过“校校”“院校”“院企”合作,联合研发,共建平台等多种方式,增强研究院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资源共享的纵深程度,推动产学研用融合走深走实。
(六)创新人才培养,积蓄高质量发展“活力源”
研究院依托湖南农业大学科技人才优势,加强与农业产业需求对接,通过项目合作、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学科交流、科技培训等方式,深化校地企协同融合发展,积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协同机制。
1. 科教融汇,构建人才培养新生态
研究院作为云南-湖南两省科技合作的交流平台,促动“南-南”交流频繁,依托湖南农业大学与普洱学院扎实的校校合作基础,先后促成了刘仲华、印遇龙和邹学校三位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教授、副校长谢方平教授专程赴普洱学院做学术报告,诱发了广大师生的农业科技热潮。促成了刘仲华院士受聘担任普洱学院名誉院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助力普洱学院茶咖学院发展,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多元化产业人才。
2. 产教融合,夯实人才培养新路径
研究院重视产教融合对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促进作用,推动技术、人才、资金、设备、技术等要素在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立足企业需求培育人才,坚持专家下沉、科技入乡、服务“三农”,积极探索“传、帮、带”全链条培养模式,在各产业基地开展技术咨询与田间地头培训400余人次,邀请30余名专家来滇授课;在墨江、澜沧、江城、宁洱和孟连等地组织了26期专题培训班,共计培训2000余人次,特别是针对江城县茶叶水果、粮油农特产品与“江城黄牛”产业技术人才紧缺现状,举办长沙培训班4期共200人次,院士、专家莅临课堂,学员参与湖南相关研发机构、企业交流。在科技管理人才能力提升上,主持完成了德宏州农业科技管理人才专题培训班80人次,协助完成澜沧县茶产业招商、江城县黄牛产业发展、云南省科学技术院、楚雄州等部分市州科技管理团考察交流100人次,本土科技人才质量稳步提升。
3. 平台赋能,培育“产学研”协同育人新力量
研究院和普洱学院合作共建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计划共建动物疫病检测联合实验室,进一步聚焦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优质种养产品创新、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核心问题,打造服务高原特色农业的科技平台和创新高地,助力当地食品和农产品品牌提升、构建食品安全坚强壁垒,高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研究院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加速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一体化融合,推动产学研协同培育创新型人才,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推进良性循环,在科研项目开展、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科技人才培育、科技招商引资及自我造血功能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四、结语
湖南农业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深化学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着力点,强化校地、校企科技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学校科技服务能力提升、优势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籍于创新体系赋能,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发展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桥梁,从实验室到富民产业的载体。未来,我们将不断探索与实践,按照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理论路径进行校企联合产品开发、联合实验室充分发挥创新服务平台功能,以农业产业为根基,不断解码科研需求与产业需求,实现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需求统一,为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