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课与通识教育的几点建议

时间: 2022/11/01   作者:   点击:

对教育教学思想的大讨论,非常必要。离开了教育思想谈教学改革基本是空话。所谓“大”讨论,我理解就是各种观点都能谈而且要谈透。

一、本科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1、在社会职业需求上,大学永远是滞后于社会的。这是专业对口率低下(结构性矛盾)的根本性原因。而大学在思想、思维上(理论上)应该是领先甚至是引领社会的。所以本科教育,即便是三本都不是职业教育,我们也没有师资搞职业教育。

2、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本科生)?本质是学习能力强、思想品德高、对事物有洞悉力、生理心理健康的人。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3、本科教育是以对人的教育为主,对“才”的培养为辅,或者说培养“才”只是培养人的载体。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4、公共课有两大功能,一是基础性教育(或者说工具性)、二是通识性教育(或者说素质教育)。二者至少应该同等重要。我们现在这两者的比例失调。

二、几点建议:

1、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教育。改变现在学生过分偏重技能性学习,忽视思想、思维和学习元认知的养成提升。对老师亦应如此。比如课程思政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在课程中加入政治元素。(数学课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逻辑能力等也是思政)。

2、公共课程中应增加通识类课程,一个大学本科课程(哪怕是选修课)中没有哲学、历史、文学以及科普类课程是说不过去的。鉴于现在课时量已经很大的现实。应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带教育观念性的修改。

3、思政课所占学时很多。而思政课是最能融入通识教育的课程。首先,需要理论素养很高的老师,提高教师素质很难,建议,所有思政老师必须5门思政必修课都要上(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体系,相互关联的),不能一个老师只教一、二门。其次,利用思政的课时,请多举办通识性讲座。比如在东方就能把某个时间段(比如周四三大节课)大二全部排思政课。讲座不能只请大学者或领导,年青教师用相对通俗的言语给本科生讲自己已经或正在研究的专题,也许效果更好。

4、公共课的基础性具有共性特征,而通识性则具有一定的个性。建议压缩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开设选修课要严格把关,要对学生有引领性(哲学、文学、历史、法学、科普等)减少那些类似于P图软件、社交礼仪等培训类课程。(东方科技学院 付在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