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思政建设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建议
一、大思政“三全育人”背景下,如何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作用,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实践探讨
课程思政要做好,要紧扣2个关键,着力做好3个建设。积极探索、积极实践、积极试点,及时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步辐射。
紧扣课程思政的2个关键:一是教学资源,二是教学设计。着力在机制建设、载体建设、团队建设3方面上下功夫:
(一)是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制度,从课程思政理念、工作制度、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强制度激励与约束,形成合力。如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列入学院考核和绩效改革内容;适当增加课程思政指标在教师年度考核、教学竞赛、课程教学改革等制度中的权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学院和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的内生动力。
(二)是载体建设。课程思政载体建设主要包括课程思政资源库平台建设和育人环境建设。尤其是资源库平台建设,要实现共建共享。可分模块建设,应包括两大类内容:一类是分学科、分门类收集、创作相关案例、典型人物与事例以及视频、图片、诗歌、故事等各种富媒体的资源,供教师教学应用。既要引入优质教学资源,更要挖掘校本特色的“三农”思政元素,深度挖掘校史及本校、不同学科专业的典型案例,形成校本特色资源。另一类,是有关课程思政理念、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等方面教学示范资源,供教师学习、借鉴。引导教师根据学科、课程特点,灵活选用适宜方法,按照“学术逻辑与需求逻辑相结合、课程教学与学科育人相结合、以理施教与以情优教相结合、理论逻辑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五项原则,将“师德示范、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价值引领、人格养成”六项内容有机融入课程,建设校本特色系列课程,
(三)是团队建设。通过“学院+”“党支部活动+”“教师+”,创新开展跨学院、跨专业甚至跨校课程思政研讨活动。像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动物医学院结对建设就是一个有益探索。切实推进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教学研讨,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行业专家、毕业校友等组成的“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形成长效激励机制,设计专题研讨、课程思政直播课、课程思政教学沙龙等形式,助力教师课程思政元素采掘与应用能力的提升。实现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二、如何强化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的培育
吴岩司长2月25日在2022年全国高教处长会议上提出要“抓新形态:实施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新时代、新形势下对教师的数字化、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强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首先要改变思想,一切行动源于思想。要强化教师教学能力与教育理念的培育,必须激发教师的内生驱动力,要引导教师跳出舒适圈,投入更多精力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这是系统工程,可以从顶层设计、价值引领、平台搭建、技术融合四方发力。
(一)强化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决定改革方向和路径。学校加强顶层设计,破立结合,紧抓“教学激励制度完善”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品牌工程”两条主线,整体谋划高质量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引导教师安心教学、热心教学、潜心教学。
(二)激发教师需求
尚未满足的需求是激发教师愿意去学习内驱力来源。人的一切行为都由当时的主导需求引发,并朝着满足这种主导需求的目标努力、努力的结果又作为新的刺激返回来调整人的需求结构。所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育措施、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老师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信息化教学、教育技术方面的能力又有其特殊性,不能仅仅听、看,还要引导老师实实在在地去做、去实践;不能光学,还要有成果、有评价、有反馈。
(三)创设培养矩阵
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是高质量教师培养的迫切需要。一是打造多元化共同体。构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跨学科教师合作、师生合作、教学管理人员与课程教学团队合作的学习共同体,汇集智慧、凝聚合力。二是开发多渠道培训资源。通过引进+自建、融入+改造、走出去+请进来,多渠道开发培训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三是开展多形式培训活动。通过讲座、示范课、研讨沙龙、集体磨课、实操应用、社群交流、专项指导、教学竞赛等多形式活动,促进培训实效提升。四是搭建多样化育人平台。完善“务本”线上线下教学信息化培训平台,着力强化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实施教师行业、企业一线实践双师通道。
(四)深融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驱动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搭建智慧教学环境与系统,实现科学预测、精准诊断、实时跟踪,形成教师专业化可视化发展档案,构建了高质量教师定向追踪与精准培养机制,走好教师精准个性发展之路。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