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构建课程思政制度体系

时间: 2022/11/14   作者:   点击:

思政教育工作角度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关系。今天,学校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育学院组织在一起进行本科教学讨论,我觉得是很用心的,体现了教学工作的本质,即教书育人。教学,我认为应该是教与学两个方面构成的,“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这么教”与“学什么、怎样学、学来做什么”必然有逻辑起点和价值遵循的内在联系。教学工作效果的落脚点最后一定是在学生,在学生培养质量上,就比如一个产品,最后看重的是产品质量。

我想从思政教育工作角度谈谈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关系。在大学来讲,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内容、形式不同。教学主要是结合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相对偏重于智育。学生工作则注重学生思想的提高、纪律观念的养成和道德修养的熏陶,相对偏重于德育。正确处理教学与学生工作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实现功能互补,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二是加强信息共享,学生工作者应加强信息的收集,方便教学工作人员及时有效地了解掌握学生相关情况,信息对称才能对学生针对教学。三是增强教学与学生工作之间政策、指令的耦合性。现在教学工作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有时候还是各唱各的戏,应增强两者之间的协同,更好地提高办学水平。比如,在这段时间,疫情防控期间,学工部安排各学院的辅导员去课堂上检查学生佩戴口罩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上不管学生佩戴口罩,都是要求辅导员来管这个事,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行为规范还是有责任的。

剖析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误区。课程思政工作虽然有很多有益尝试,但仍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以观摩示范课代替整体建设。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采取的做法是先推进一批示范课再带动整体建设。示范课体现该门任课教师个人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囿于授课教师的能力,效果因人而异,而一门课程全部章节之间如何体现思政元素的逻辑推进,一个专业不同课程之间如何实现层级联系的有序连接,只有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协同与互动才能完成。二是以工作方案代替制度建设。目前已经推出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虽然多,但主要聚焦在不同工作阶段开展各类学习、研讨和示范课程建设,缺乏“协同”广度和“育人”深度上的思考,无法系统构建课程思政的制度体系,缺乏长效机制建设。

根据调研分析以上现状可以发现,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方面:

第一,对课程思政认识上的缺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从“是什么”角度而言,其究竟包含哪些元素还缺乏系统地梳理。从“为什么”角度而言,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没有真正悟懂吃透。从“怎么做”角度而言,部分老师没有形成有效思考。仅仅少部分专业课教师会主动思考,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第二,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缺位。如何评价一门课程是否达到了思政教育效果,思政元素体现深度如何,教师是否有能力实现,实现效果怎样,如何保证教师一定会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相关部门如何监督、反馈与指导,目前尚缺少对课程思政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有效构建课程思政制度体系

要结合高校特点与特色做好课程思政,关键在于构建制度体系,以制度为引领,规范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具体举措与评价制度。

首先,从思政教育角度出发建立学教协同制度。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并显性展示的具体方式。从系统运作来思考,只有两个层面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推进,建立完善的学(学工系列)教(教学层面)协同制度才能持续深入地推进课程思政。一是优化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专业课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展思政培训,思政工作人员要有计划地开展教法培训,两类人员同步考虑,以便在理解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同时,围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从重要节点入手,如入职前的新进教师培训、教师职称职级评定前的条件设置等关键环节,针对课程思政提出具体培训内容和考核要求。二是建立协同备课制度。院系可以系或教研室为单位,邀请课程所授班级的辅导员、党支部书记等思政工作队伍人员共同备课,按一定周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共同讨论,挖掘具体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商定思政元素的表现形式。三是建立定期研讨制度。教务部门与学工、团委、宣传等部门要建立定期研讨制度,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整理,为专业教学提供更多信息、资源与建议,进而梳理各专业课程思政有哪些共性的“思政元素”,哪种教学形式更有利于体现思政育人。

其次,从教育教学角度出发形成课程思政科学评估督导制度。第一,修订教学运行方面的制度。一是完善教学大纲。所有课程设置“课程思政”作为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关于“思政元素”具体体现与时数分配等。二是完善教研室相关制度。选拔思政工作队伍人员进入专业教研室,开展课程思政系列研讨。第二,修订教学督导制度。吸纳思政方面的教师或工作人员加入到学校教学督导工作中来,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实施过程,建立闭环式督导,对课程大纲、课程教学、教学评价等环节设置明确的检查指标,将课程思政专项督导与日常督导相结合,确保课程思政落实在每个环节、落到实处。第三,构建课程思政评价制度。一是确定评价元素。从课程思政元素引入、融入方式、学教协同程度、实施效果、学生满意度等方面着手,构建基于“学校—院系—专业—课程”四级纵向与横向交错的全面立体评价体系。二是确定评价内容。建立基于授课教师为中心的评价制度,并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建立工作评价机制,从二级院系落实的层面设置评价要素和指标,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有机融合,完善课程思政纵深推进的内生动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