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涉农实践和劳动教育融合实施路径

时间: 2022/11/14   作者:   点击:

应用“三全育人”理念,把“三全育人”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形成育人的长效机制,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对于涉农高校,充分应用涉农实践,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实现涉农实践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树立整体意识,形成齐抓共育的“全员化”管理机制。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创新,“四新”建设交织融合,在育人过程中提升育人意识、全员共同参与、明晰育人职责,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师的共识,但是,全员如何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参与?教师育人的水平怎样整体提升?育人职责怎样确定和落实?这些问题都是落实“全员化”的主要难点。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形成育人长效机制,“一体化”整体推进是保障。在长效机制中管理机制、表彰制度和质量控制制度是核心。其次,教师素养的提升是关键。教师具有育人的意识只是前提和基础,从什么方面入手,提升育人的实效,就必须依靠教师有能够做、乐于做的本领和技巧,加强教育教学的培训,采取结对共建,老教师带新教师等方式整体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和技巧是解决“全员化”的关键。三是育人职责清晰简明是重点。不同类型的人,学校应规定育人的职责,便于参照执行,职责的制定要结合岗位,清晰简洁,了然于心,如果职责过多,交织重叠,便会造成教师记不住,不便于执行。

二、构建育人体系,建立多环节融入的“全过程”参与机制。在专业实践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实施路径中,构建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实践课堂为补充,以网络课堂为拓展的教学体系是基本思路。我校劳动教育中除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以外,劳动实践环节主要是生活区域的卫生大扫除和校园秩序的志愿服务活动。这种劳动实践存在教育目标外在化,教育途径去身体化,教育环境去自然化的问题,而涉农实践拥有广阔的实践基地,贴近农业生产实践的劳动方式,是涉农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将涉农实践和劳动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涉农高校的劳动教育新方式,既有可行性又具有重要的意义。2021年9月,教育下发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中指出: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农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因此,我校应抓住机遇,将耕读教育融入五育当中,充分挖掘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耕读教育的元素,尽快构建学校的耕读教育体系,在教育教学中建立多环节融入的“全过程”参与机制。

三、落实五育并举,实现全面结合的“全方位”协同。五育并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涉农高校应在教育教学中落实五育并举,涵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提升学生强农兴农的本领。我们应做到:在德育中引导学生爱农村、爱农民,培养学生情牵“三农”,心系“三农”的知农爱农情怀。在智育中培养学生求真知、明真理,使学生成为具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知识的新型人才,具强农兴农的本领。在体育中强健体魄,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发展,进而增进学生投身“三农”,勇于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在美育中引导学生品味乡村、感悟乡村、体会农情,促使学生在爱农为农中创造美、发现美、评价美。在劳育中让学生出力流汗,磨练意志,联系实际、三农和社会,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

总之,在三全育人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相互联系,不能孤立的、片面的去理解,全员嵌入全过程和全方位之中,全过程包含全方位,是一个相互联系的逻辑整体。在涉农高校中,以耕读教育为抓手,将涉农实践和劳动教育融合实施,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入五育中,是增强涉农高校大学生知农爱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方法,是实现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落实高校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向结合的纽带,我校要加快建设力度和速度,整合力量,尽快提出具有湘农特色的耕读教育方案。

马克思主义学院  唐琳